时间:2025-08-02 来源: 作者: 点击:599次
林夏盯着手机日历上的红圈,手指把咖啡杯沿抠出一道水痕。明天上午十点,香港湾仔的租房中介要签新合同,可她的身份证昨儿清晨刚随行李箱托运去了上海——上周去那边补了颗蛀牙,顺便做了隐形矫正,今天该戴第二副牙套了。
"叮"的一声,微信弹出跨城急件当日达的消息:"您好,看到您发布的急送需求,我们可安排今日中午11点上海取件,次日上午10点前送达香港。"
林夏盯着对话框里的"当日达"三个字,喉咙突然发紧。她摸着嘴里的临时牙套,塑料边缘硌得牙龈生疼——这是昨天拆了旧牙套后,诊所给的过渡款,可吃饭时总往下滑,刚才啃三明治差点把它吞下去。更糟的是身份证,她翻遍上海出租屋的抽屉才找到,塑封套边角磨得起了毛,毕竟用了五年,连生日数字都被摸得发亮。
中午十一点整,门铃准时响起。穿浅蓝衬衫的男生站在门口,笑起来眼尾有个小括号:"林小姐吧?我是小周,这就跟您取件。"
牙套盒是粉色的,盒盖上贴着林夏手绘的小太阳,小周接过去时特意多拿了两层气泡膜裹好;身份证用丝巾包着,林夏解释:"这东西金贵,别折了边角。"小周郑重地放进帆布袋最里层,拉链拉到顶:"放心,我全程亲自带。"
下午两点,小周发来消息:"已登机,预计四点落地深圳宝安。"林夏盯着手机上的航班动态,看着飞机图标从虹桥滑向跑道,又朝着南方越飞越小。她咬着临时牙套啃苹果,汁水顺着下巴滴在衬衫上——这副牙套总让她想起小时候戴金属矫正器被同学笑的日子,直到昨天诊所医生说:"新牙套明天就能戴,记得按时取。"
深圳到香港的专车在晚高峰里缓缓挪动,小周把帆布袋抱在怀里,像抱着什么易碎的珍宝。林夏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霓虹灯,突然想起上周在上海便利店,她对着自动门刷工卡时,身份证从包里滑出来,被路过的阿姨捡起来递还:"姑娘,你这证件用得勤,得收好了。"
凌晨一点,小周的消息跳出来:"已送达湾仔目标地址,代收人签收。"林夏几乎从沙发上弹起来,抓过手机给中介发消息:"明早九点半,我一定到。"
第二天上午九点五十,林夏站在中介公司门口,摸了摸嘴里的隐形牙套——这次严丝合缝,连说话都不带风。她掏出身份证,塑封套上的小太阳贴纸在阳光下泛着暖光,边角依然服服帖帖。
"林小姐,您来得真准时。"中介小姐笑着递合同。林夏低头签字时,瞥见对方桌上的电子钟跳成十点整。风从落地窗吹进来,掀起她肩头的丝巾——那是她专门用来包身份证的,此刻正静静躺在帆布袋里,带着上海清晨的微凉,和香港正午的温度。
后来林夏才知道,小周为了赶深圳飞香港的末班专车,在机场跑了三趟值机柜台;为了不让牙套盒在颠簸中受损,他把自己的衬衫叠成软垫裹在外面。但这些细节,都藏在那句轻描淡写的"已送达"里了。
有些东西,急着跨山海。不是因为多贵重,而是因为它们是生活的锚——身份证系着身份的底气,牙套托着日常的安稳。而旅递帮带的帆布袋里,装的不只是物件,是无数个像林夏这样的普通人,对"及时"二字最朴素的期待。
毕竟,能踩着点赶上的,从来不止是合同,还有生活的仪式感。